1 血色入峡1969年,霜降。
天地间的寒气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拧了一把,骤然收紧。
沅水边那条不知岁月的麻石路,在夕阳残照下,泛出一种不祥的、黏稠的血色光泽,宛如刚被剥开、还滴着温热液体的狐狸皮,铺陈在湘西莽莽苍苍的群山里。
知青办的干部嗓音嘶哑,念完了最后一批名单,像是完成了一项沉重的仪式。
十九岁的北京学生沈卫国,背着半旧不新的铺盖卷,踩着这血色的光,一步步踏入了湘西最幽深、最神秘的峡谷——落梅峡。
他的名字带着时代的烙印,人却带着一股不属于这里的、来自城市的棱角与傲气。
峡谷入口处,一块被风雨侵蚀得发黑的木牌孤零零地立着,上面用烧焦的木炭,歪歪扭扭地划着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:“夜不赶路。”
那字迹潦草,带着一种近乎仓皇的警告意味。
沈卫国停下脚步,嘴角扯起一个混合着轻蔑与不信的弧度。
在他看来,这不过是山里人故弄玄虚,阻碍他们这些“外来者”的伎俩。
他伸出手,握住木牌,用力一拔,将它从湿软的泥土中拔了出来,然后反手,“噗”地一声,将它倒插进地里,木牌尖锐的底端深深没入泥中,像插下了一面象征征服与无知的、幼稚的胜利旗帜。
他深吸一口混合着腐叶与湿土气息的空气,迈步深入峡谷的阴影。
他没想到,仅仅三个月后,他会用比木炭更绝望、更猩红的液体,将这四个字,一笔一划,亲手写回这片土地,字字泣血。
2 影随身行与沈卫国同行的,是来自上海的女知青叶知秋。
她人如其名,带着南方水乡浸润出的温婉秀气,一双眼睛像是被秋水长久浸泡过的黑李子,清澈,却总氤氲着一层挥之不去的、湿漉漉的潮气,仿佛藏着无尽的心事。
夜里,临时安置点的茅屋里,一盏煤油灯摇曳着豆大的光芒,将人影扭曲地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。
叶知秋蜷在角落,膝盖上垫着信纸,偷偷给远在上海的母亲写信。
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移动,写到家门口的石库门,写到弄堂里飘起的炊烟,写到对未来的茫然……笔尖停顿,悬在“沈卫国”三个字上方。
墨汁从笔尖渗出,缓缓晕开,在信纸上泅出一小朵不
最新评论